查看原文
其他

全勇先谈《悬崖之上》:观众不愿看到英雄只是一个符号

艺东西 艺东西 2021-07-25


导读


五一档第三天,电影《悬崖之上》实现了单日票房逆袭。


作为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谍战商业片,这部电影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一定的符号意义。相比剧集市场谍战题材近几年的类型化尝试,此前谍战类型电影已经久未突破,上一部被奉为经典的谍战作品还是十几年前的《风声》。


在《悬崖之上》电影上映前,这个故事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,由全勇先创作的谍战电视剧《悬崖》享誉颇高。2012年,全勇先凭借电视剧《悬崖》获得了白玉兰奖、金鹰奖等多个奖项。


近日,全勇先接受了东西文娱|艺东西的专访,讲述了《悬崖之上》的幕后故事,同时作为一名职业编剧,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及其后续创作计划。


东北三十年的生活经历,外加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的了解基础,全勇先这些年已经打造了他的“悬崖”系列。如外界所周知的,《悬崖之上》电影是《悬崖》电视剧的前传故事,在人物关系保留的同时,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故事。


而在《悬崖之上》创作过程之中,全勇先首先创作了至今尚再筹拍的《悬崖之上》电视剧,并由此凝练出了《悬崖之上》的电影剧本。这同时也是全勇先的第一个电影剧本。


这种创作热情一方面来自于对于他土生土长的东北历史的兴趣,另一方面则源于全勇先一直以来对于电影的情有独钟。早在1993年,全勇先就在电影学院的摄影系进修过2年;这几年,全勇先在电影领域也偶有玩票举动,在高群书导演的电影《神探亨特张》中客串过一个角色。


于全勇先而言,电影从2019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开拍,到最终大银幕上映,除了中间疫情造成了一些耽搁,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,作为一个电影作品来说,算是顺产。谈及和张艺谋的合作,他说到“编剧就像是一个提供布料的人,而导演是裁缝。电影终究还是导演的艺术,体现导演意志、导演的审美和价值观。”


在全勇先的创作生涯中,电影和诗歌一直以来发挥着深刻的影响。就在《悬崖之上》上映之时,全勇先和他姐姐全明兰合作翻译的中国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诗集——《数星星的夜》,近期正式出版发行。


强调文学性基础的全勇先表示,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,后续想把更多精力放到电影上,现在这个时机正在逐步成熟。


点击视频,了解《悬崖之上》创作历程


 

故事缘起

《悬崖》系列的 第一个电影剧本


张艺谋曾表示,“在国内,谍战电影不多,这次碰到令我心动的剧本,希望能拍出特別感觉。”


“东北的那段历史是非常丰富的,我觉得有必要展现出来……哈尔滨是个著名的间谍之城,几方势力都在那勾连,所以是个特别有故事的地方,这段历史其实始终没有被完好地开掘出来”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,全勇先对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历史人物故事特别着迷,他从小对东北抗战时期的历史感兴趣,自己查阅过大量的历史资料,从中得到了许多创作启发。


继《悬崖》之后,全勇先又撰写了《悬崖》的故事前传——《悬崖之上》的电视剧剧本。然而,由于受种种原因影响,《悬崖之上》至今还在酬拍中,尚未开机。
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加之对于电影一直以来的梦想,全勇先以《悬崖之上》电视剧剧本为基础创作了他的首个电影剧本。“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剧本里电影的因素非常强烈,具有鲜明的视觉元素,不做成电影就太可惜了。”于是,全勇先将电视剧剧本的主要情节加工,把人物集中、节奏感增强,以更加电影化的方式进行表达,完成了《悬崖之上》的电影剧本。



“如果把电视剧比作是一场雷阵雨,连绵不断;那么电影就是一道霹雳闪电,需要在2小时内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。”在全勇先来看,相比更为丰富、厚重的电视剧剧本创作,电影剧本显得更为精致、小巧,两种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,在艺术表达上也不尽相同。


《悬崖之上》完成后,也有几家公司看过剧本之后表示非常感兴趣,但受限于拍摄难度,和找不到合适的导演,一直没有最后敲定。直至后来,英皇电影制作及项目发展总经理梁琳,牵线导演张艺谋,促成了项目的最终落地。


“大概是在2019年的9月份,艺谋导演还在拍摄《坚如磐石》,说等拍完后见个面,后来就在他的工作室见面了。对于电影项目来说,这个前期的合作算是顺畅,从接到剧本到拍摄结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,张导的工作效率特别高。”


谈及这次与张艺谋的合作,全勇先透露,张艺谋站在电影拍摄、制作的角度,进行二度创作,加入了一些枪战,追车和打斗等更具有视觉冲击的情节。“另外出于对电影长度上的把控,把一些涉及外国飞行员、和与外国使馆人员接头的情节,都去掉了。



最终影片呈现的画面在全勇先看来,也符合他最初对于30年代哈尔滨的设想。“那个年代我也没经历过,当时我看了大量的史料,包括报纸和当时的一些影像资料。我觉得成片挺像当年的哈尔滨,就是那个样子。”



“反套路”谍战

群像塑造与人性表达

近年来,相比谍战题材在大银幕的缺失,国内谍战题材的剧集市场事实上是愈来愈丰富,出现了像《潜伏》《悬崖》《伪装者》等爆款项目。

在全勇先看来,早期的谍战作品相对更概念化、套路化,特别从《潜伏》之后,谍战戏开始关注人本身,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,这是一个好的趋势,这是未来影视作品中的一个趋势。

“无论是好莱坞也好,世界电影也好,你最终要刻画人,刻画人的情感,表达人的内心,我觉得这是根本。”

而这也正是全勇先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所重视的。


《悬崖之上》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,4位曾在苏联受过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,回国执行代号为“乌特拉”的秘密行动。由于叛徒的出卖,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。


区别于以往的谍战故事,张艺谋和全勇先开篇就将谍战片里最不能暴露的“身份”揭开,从而将对立双方的“生死搏斗”更为紧密地呈现。


影片采用群像式的方式,陆续呈现了近十几个主要人物。群像戏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寥寥台词将人物最鲜明的特点突出,给观众留下记忆点,难度可想而知。全勇先认为,这是在剧本创作、电影拍摄层面所遇到的难点,对演员本身也是一种挑战。



全勇先注重透过情感来丰满人物形象,借此来与观众充分共鸣。故事中,张宪臣、王郁夫妇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失散的孩子,老张面临牺牲之际向周乙交代了几件事,直至最后“托孤”寻找孩子的愿望;朱亚文、刘浩存饰演的情侣,仅是在火车上远远看了一眼,不久就已是生死相隔……


在全勇先看来,这些是比较重的戏,甚至比情节本身更重要。


作为电视剧和电影同时保留的人物,周乙(于和伟饰演)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全勇先对于英雄人物的思考。早期的影视作品为了塑造英雄人物,往往追求与普罗大众形成对比,突出人物的生死不惧,而全勇先并不认同这样的英雄形象,“英雄之所以是英雄,恰恰在于他就是一个普通人,也会感到恐惧,但仍能够勇敢的战胜恐惧站出来。”


张宪臣(张译饰演)在戏中是周乙的战友,一直暗中给予帮助。在全勇先的笔下,这是一位外表看似冷酷、不善言表,但实际内心温暖,最后时刻甚至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样的人物。


无论周乙还是老张,全勇先在构建人物时所一贯坚持的是,从生活本身出发,抓住人物最真实的情感,如此才能真正打动观众。


“观众不愿意看到一个概念或者符号,观众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。”全勇先说道。



剧本创作

文学性是一切艺术的基础


回顾这些年的创作历程,全勇先格外强调文学性的重要性,“我觉得文学性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,包括摄影、绘画等。没有文学性,作品无法达到更高的层次。”


“国外电影的发展经历过艺术电影的阶段,他们的商业电影创作者有之前的作家电影或艺术电影的熏陶,即便有一些迎合观众的元素,但基本的文学性依然存在。”


文学注重刻画人物本身,作为基础为影片的呈现提供支撑,然而实际上,文学性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。全勇先认为,虽然中国电影在工业技术上正在迅速发展并且日渐成熟,但依然无法替代文学性在影视作品中所能发挥的效用。“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是相对容易掌握的,但是真正的想象力,智慧,哲学,美学和价值观,却是无法轻易效仿的。”


于全勇先自己而言,在编剧的身份之外,也是一名作家、诗人,文学贯穿了其整个创作历程。



在走上职业编剧之路之前,全勇先的前三十年都生活在东北。当过鹤北林业局党委宣传部通讯干事,做过北大荒文工团创作员,做过政法记者,曾任佳木斯《三江晚报》记者部主任,在中韩尚未建交之时去韩国打过工,回来不久又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全勇先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,17岁时写了第一篇小说《黑衣少年》,那一段时间他的创作很杂,有小说、诗歌、散文和零星的随笔。


1995年,全勇先以中篇小说《白太阳红太阳》,获得第13届长白山文学奖。此后,创作小说集《恨事》、中篇小说《妹妹》、长篇小说《独身者》均获嘉奖。2001年,创作了长篇电视剧《母亲》,之后又原创了谍战剧《雪狼》,走上影视职业编剧之路。


“抓住人物”是全勇先在剧本创作一直强调的,“如果观众对这个人物建立了兴趣,建立了情感,这个人物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都会牵动观众的情绪。”抓住人物的真实情感,刻画人物的内心,观众才会产生共情、拉近与角色的距离,从而沉浸在故事情节中。


在全勇先早年发表的文章中,也常常谈及对于观众的思考,并且在创作中一直延续了其观点。“我觉得要尊重观众,尊重观众的审美和智识,与观众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。”正是出于这种尊重,全勇先反对以刻意、造作的方式去刺激观众,也反对不顾艺术规律,一味迎合市场的做法。



创作态度

由心而生,对电影抱有赤诚之心


在日常创作过程中,全勇先往往由心而生,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。“写作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,如果对于题材只是被动的接受,也很难把激情调动起来。” 


“我写作就是自然而然的,比较遵从内心,想写的时候就写,不想写的时候放一放,始终在一种不紧不慢的状态下,我没那么逼自己。” 全勇先还戏谑道:“我写作也没固定的习惯,不吸烟、不喝咖啡,也就喝点白开水。”


近期,全勇先和姐姐全明兰合作翻译了中国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诗集——《数星星的夜》。因为语言的屏障,尹东柱没有被国内的读者广泛认识,是一位被遗忘和被埋没的天才诗人。全勇先表示,“力求做一个最经典的译本,让这位和我们有着深厚渊源的天才诗人的作品,回到他出生和埋葬的这块土地上。”


“当时我妈妈用朝鲜语给我读这些诗时,我感受特别深,他的诗歌单纯洁净。我和姐姐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,一首一首翻译,一字一句地推敲。努力去掉那种“翻译腔”,让中文读者毫无障碍地去接受它。并最大程度地保留他诗歌中最本真最朴素的味道。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和利益没什么关系,就是实现一个梦,是我的文字生涯里非常重视的一件事。”


后续,全勇先还将出版自己的诗歌合集,收录其23岁之前写作的诗歌。“有些诗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稚嫩,但只有那时的天真烂漫和激情,才能写出那样的诗句,因此也保留了,作为青春的一部分。出版这本诗集,作为对以往的一个总结。“


无论是剧本、小说还是诗歌,终究都是全勇先表达对人的理解和关怀的一种方式。


谈及后续的创作方向,全勇先表示,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划。“《悬崖》构建了一个虚构的世界,存在着续写和发展的可能性,但我并没有强迫自己非要写续集,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,当你有冲动想写了就写下来,觉得无聊了就把它终止掉。“


全勇先坦言,《悬崖之上》这样的电影,确实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。而对他而言,比起一味迎合的输出,对文学、对电影抱有赤诚之心,保持热情和最初的新鲜感,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

90年代初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两年时间,让全勇先早期就接触到大量的优秀电影作品,回忆起那段时间,那种沉浸的状态至今让全勇先回味。



全勇先透露,他并不只是单纯想以编剧身份参与电影创作。


“可能会想做一部个性化比较强的电影。我有兴趣尝试任何与电影相关的东西。”


访谈/撰文:EW| 徐肖冰 胡岚

审核: EW| 岳鸿

支持:东西文娱|艺东西

图片:全勇先提供


五一特供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